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08集课程复讲

张强学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大家好!末学本次的复讲内容如下: 
  1、“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什么态度?对于家人、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
  在这一集当中蔡老师讲到:“父母呼,应勿缓”是在培养我们要有一分恭敬的心来对待父母的态度,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同样的,恭敬心不只对父母,对待身边的所有人都要这样。“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要应,那我们在和父母交谈的时候还要“怡吾色,柔吾声”,言语要柔软,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很听父母的话,但实际上我们的内心还是有点不赖烦,因此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存心上去下功夫,连这种不赖烦都要去除掉、要赶快修正。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会有太大的偏失。蔡老师就举了一个关于他朋友恭恭敬敬向他父亲回报自己工作的案例,而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恭敬的态度,不止会让孩子受到熏陶,同时也会感动身边的人。那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作一些重要的抉择的时候都不给父母打招呼,这样就有失恭敬心了,这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那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之外,“太太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的言语都非常恭敬,非常地尊重对方,这就是在为孩子做最好的榜样。但现在夫妻之间都很随便,而事实上人越熟反而要更加尊重才行,所谓“礼不可失”,哪怕再亲的人,我们都要提起一颗恭敬之心。所以蔡老师就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亲人之间言语的重要性,一个是妈妈接电话的案例,另外一个是一位先生大年初五才给家人打电话的故事。因为只有我们的言语和态度对对方很尊重时,家庭的气氛才会和和乐,孩子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夫妻关系之间影响到家庭的气氛,要想夫妻关系好,一定要从言语的态度开始。

  2、“父母命,行勿懒”引申的含义是什么?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不仅对父母交代的事情不可以失信,而且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情也要言而有信。蔡老师就举了一个他以前教书时,一位学生家长送饮料到学校来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当中蔡老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言而有信,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别人都记在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当我们所说跟所做都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3、“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的“顺”字该如何落实? 

  这个“顺”字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所有父母的责罚、父母的要求,我们不一定要统统都顺着他们的要求去做。因为有很多人对中华文化有误解,他会觉得孝顺孝顺,就是什么都要顺,这是愚孝。实际上讲这个话的人他连一本经典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假如他有读过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我们的圣贤绝对不是这样教的。
“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当父母对我们的责罚都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好好去落实,下次绝对不要再犯;第二个,当父母的责罚和要求不对的,我们不要直接顶撞、去辩解,要懂得顺势而为。不然你越顶撞,父母的火气越大,到时候说不定冲突就越严重。所以,我们要先退一步,等到好机会再和他们沟通。《弟子规》后面就告诉我们“亲有过,怡吾声,谏不如,越复谏”,所以这个“孝顺”不是所有父母吩咐给我们的都要去做,而是要用智慧去辨别。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规劝,不然就会陷父母于不义。

  4、“父母教,须敬听”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 

  除了父母教须听之外,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否成就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对老师一定要真诚恭敬,决不能怀疑,更不能阳奉阴违。如果把学问比喻成二十层楼,那老师站在十多层,我们就站在三四层,他们看到东西要比我们多、比我们远。所以,一个人在道德和学问上有多大的成就,从他的恭敬心中可以看出来,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蔡老师也讲到,现在很多人很难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是因为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经典的意思都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很多都偏掉了。再来,领导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和事业上是否有好的成就,首先要有一颗谦卑、恭敬的心。人要能屈才能伸,我们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要先抱怨一大堆,而要先多看、多学、多问,等我们对整个工作和公司都了解了之后再来提出自己的建议才合适。
    
  5、“冬则温,夏则凊”可以从“存心”和“形式”来解读,两者有何不同? 

  存心是黄香的本质,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形式。本质不会因时代而改变,形式会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都会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这里蔡老师就用“三跪九叩”来作比喻,这个以前对君王的礼仪,但用到现在就太合适了,三跪九叩是形式,而它的本质是对国家领导人的尊敬,所以虽然形式改变了,但是它的本质永远也不会改变。那中国文化就像一个五千年的大树,所有的本质像树干,这个树干屹立四五千年都不倒,但是它每年都会发新芽和新叶。而这个新芽新叶要遇到这一年的阳光雨露这个缘才会发出来,所以这些新芽和新叶都要随顺当地的气候。
   
  6、如何“养父母之身”? 

  父母的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懂得去关怀。如果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隔得比较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经常带一些水果、蔬菜之类的东西给父母。看到家里油没有了,米也不多了,我们就会主动去买,这样父母就觉得非常窝心。而且经常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会让他感受到天伦之乐。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一些健康的知识,教导父母健康的生活观念,因为有健康的知识才会作对健康的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循循善诱,不要急于求成,不然会适得其反。我们要慢慢地和家人沟通,每次给他们讲几句健康的观念,时间长了就印在了他们的心里,最后他们自然会接纳。而在这之前我们要早点去学一些健康的知识,不然等到父母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那时间就比较晚了,所以平时就多积累一些。
   
  7、 如何“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心里面常常欢喜、很自在。前提条件是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让父母安心。如果我们的德行不好,在外面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即便天天供给父母一些好吃的,那他们也会不安心的,吃了也不会快乐。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们心里的感受一般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出来,所以我们要善于体察父母的心境和需要。《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要有“九思”,第一个是“视思明”,第二个是“听思聪”,就是告诉我们要能从父母的言语当中体会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经常打电话回去问候,当我们有几个月没有回家的时候要懂得回去看望他们,要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机会,常常去关怀和问候。
  
  8、 如何“养父母之志”?

  在《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就是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的开始。接下来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对家庭、对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父母和老师是最高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善心,都想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但是很多父母全心全意培养自己的孩子,把自己整个精力都放到了子女的身上,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能透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那父母一定会很高兴的,这是养父母之志。
  好,末学的复讲就到这里,如果有讲得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和学长批评指正!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